close

依戀障礙: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,好好愛自己?
作者: 岡田尊司  
出版社:聯合文學  
出版日期:2016/09/10

14918919_1340430299303188_2136139098054214201_o.jpg

不知道要去哪裡的時候,我總會去書店
一個人去吃飯偶而會有異樣眼光,一個人去逛街偶而會覺得孤單
一個人去書店倒是顯得很正常

那天就在書店被書封面上的這些話吸引

『  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?
     為什麼總是在否定、責怪別人?
     為什麼對拒絕和傷害特別敏感?
     為什麼工作和戀情總是無法長久?
     為什麼人際關係這麼困難?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』

特別是第一句,我對於能夠不在意別人的想法的人感到佩服
姑且不論誰的想法對、誰的想法錯
能不在意別人的想法,而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對自己的人生似乎是一種負責的態度

然後在看這本「依戀障礙」前30幾頁討論依戀障礙是如何生成的時候
腦中只出現一個想法:
「只能重新投胎、砍掉重練才能去除這種障礙了吧」
影響障礙生成的原因與我們一出生的時候的照顧者有關
不過後來想想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的因素
要不就是遺傳、
要不就是小時候的生長環境
再來就是長大之後遇到足以改變性格的事件了

 

第三章寫到的是依戀障礙的特性跟病理
也就是有依戀障礙的人會呈現怎樣的症狀
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在這邊幾乎想放棄繼續看完它

因為它裡面提到有依戀障礙的症狀太包山包海了
例如:
偷竊、酗酒、太容易愛上別人或是相反的不容易與人建立親密關係
容易自責、沮喪、預測最壞的結果、做人處事缺乏彈性、缺乏同理心
喜歡比自己年長很多或年輕很多的異性、
異常的性闢好等等(請自己去翻書,太多了)

如果說
今天一個人有創傷症候群、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、戀父情節等等的
我們腦中就會浮現這個人大概會有哪些症狀
但是如果今天講一個人有依戀障礙
第一時間還是不會知道這個人有哪些症狀

大概就像今天告訴你說一個人有自律神經失調
你只會知道他的身體大概有些不對勁
但他究竟是頭痛、拉肚子、心悸、還是失眠
還是要進一步詢問才會知道

到了第四章,終於理出一點頭緒
作者把依戀障礙分成
安全型、焦慮型、逃避型
另外還有一種是焦慮型加上逃避型的「恐懼‧逃避型依戀」

第五章繼續說各類型的特徵
*安全型的人「懂得以正面角度解讀別人的反應,不會輕易否定自己,也不容易誤以為自己受到輕視」
*焦慮型的最擔心的就是「自己是否受人認同」或是「自己是否被討厭了」「對伴侶要求嚴格,始終覺得對方愛自己不夠」
*逃避型的人「偏好在人際關係上保持距離」「不擅長與人正面衝撞,寧可自己先退讓」,但是這樣的人一旦一直
  情緒,遇到最後一根稻草的時候,事情就會難以挽回了。
*恐懼‧逃避型依戀「一方面逃避人際關係」「同時又對別人的反應十分敏感」

到了第六章終於覺得被解救了!
第六章是「克服依戀障礙」
裡面提到的方法之一是「持續接受(他人)不變的愛」
這時候扮演付出愛的角色的這個支持者就非常重要了
如果他自己本身也有依戀障礙
很可能付出一半就覺得受傷而自己就療傷去了。
支持者本身的穩定性很重要
且有依戀障礙的人在復原到某個階段的時候
卻會出現「明顯反抗或做出困擾對方的行為」
「一旦支持的一方跟著生氣或拒絕再提供支持,就會讓之前的努力都化成泡影」

意思大概就是如果今天一個人已經習慣用手抓飯吃
但可能因為衛生條件不好,所以常常腹瀉或生病
所以就需要別人示範給他看如何用筷子或是湯匙吃飯
示範到他會拿筷子吃飯為止
但在學習的過程中,習慣用手吃飯的人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會拿筷子丟示範者
示範者如果因此生氣走人,就沒有人會再教導他如何拿筷子吃飯了。
(這是我自己的解讀啦)

可是要遇到這樣穩定的支持者,需要多大的幸運啊。

如果沒有遇到這樣的支持者,書中還有提到其他自己療癒的方式
就留給大家自己去翻書囉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海邊的仙人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